残酷的“阿尔伯特”心理学实验:永远不要因为
每天耕耘最有趣、最实用的心理学
19世纪上半叶,西方一些心理学家为了探索人类内心深处的世界,做了一系列的实验,有一些实验至今都还饱受着争议:
1、1938年由行为主义者斯金纳进行的,“斯金纳箱实验(Skinner box)”,斯金纳箱被用于动物操作条件作用实验;
2、1920年由约翰·布罗德斯·华生在约翰霍普金斯大学进行的“阿尔伯特实验(Albert experiment)”,这是一个显示人类经典条件反射经验证据的实验;
3、1940年初期,由美国威斯康辛大学哈洛博士主导的“恒河猴实验”,目的在于来研究脑的机能和学习能力之间的关系。
阿尔伯特实验(Little Albert experiment)
主导本实验的华生是行为主义心理学流派的学家,行为主义心理学中有许多重要的理论和实验,例如,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实验。
华生一开始认为,人的生物本性只有在婴儿时期才存在,这种生物本性会在人类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消失,被后天形成的习惯所代替。
但是到了1925年,在“阿尔伯特实验”开始的第五年,华生便改变了他的观点,并在1926年就开始赞同“环境论”这种激进的心理学观点,“环境论”认为人类成长的环境可以改变一切。
在这一期间,华生发表了他的一个重要理论:
“如果一部分健康且没有缺陷的孩子,可以在我创造的特殊的环境中成长,我可以保证,所有孩子,都可以完美地胜任我为他选择的职业:艺术家、科学家、医生、教师、社会精英等等,无论这个孩子先天的能力、嗜好、倾向、性格、才能、以及他的遗传基因显现出什么样的特征。”
“阿尔伯特实验(Little Albert experiment)”在实验之初,将一名叫做小阿尔伯特的小男孩当做实验对象,把阿尔伯特放在一间屋子里,给他一些小动物玩偶,阿尔伯特好奇的抚摸了玩具,并开始玩耍了起来。
两个月之后,每当阿尔伯特触摸玩偶的时候,华生就会制造刺耳的噪音,阿尔伯特在听到噪音的瞬间,受到了很大的惊吓,变得惊慌失措,久而久之,小阿尔伯特就不敢接触这些玩偶了。
又过了一段时间,就算华生不再制造噪音,阿尔伯特也会对玩偶产生阴影,不敢再触碰玩偶,十分的可怜,又过了几天,华生惊奇的发现,阿尔伯特不仅对这些毛绒玩偶感到害怕,甚至会对任何毛茸茸的东西感到恐惧。
这个实验就是为了证明人类会受后天环境的影响。如果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总是对孩子发脾气,打骂孩子,那么这样的生长环境就与“阿尔尔伯特”实验有异曲同工之妙。
这种结果十分严重,孩子们会在被训斥多次之后,对某一类事情失去兴趣,如果这种训斥持续不断,最终会导致孩子产生恐惧甚至抵触心理。
那么家长应该如何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进行正确的引导和干预呢?
我们依然可以参考华生的观点,在“阿尔伯特”的实验过去了几个月之后,华生开始指导一位心理学医生琼斯,去治疗一些对某些物品会感到恐惧的孩子。
在解析来的实验里,华生一众使用的是“示范疗法”,让患病的孩子观察其他孩子与他们害怕的物品进行亲密接触。但是,一天患病的孩子突然被他本来就很害怕的狗狗攻击了,从而受到了更大的打击,自此之后,“示范疗法”就不再起作用了。
面对这种情况,华生和琼斯便开始使用暴露疗法。
他们将孩子害怕的狗狗关进一个笼子里,放在一个离患病孩子很远的地方,然后每隔一段时间,就把笼子放得离孩子近一点,最终“暴露疗法”奏效,随着对狗狗的恐惧感的消失,孩子最终走出了阴影。
所以,华生认为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,可以采取“正强化”的教育方法,也就是多用称赞、表扬的方式去提醒孩子。
这个观点,同为行为主义研究专家的斯金纳也表示赞同,在斯金纳看来,无论是“负强化”还是“正强化”的教育,都对孩子的成长过程有至关重要的影响。
综上所述,对孩子的教育,还是要多多采取“正强化”的教育方式,不要对孩子大吼大叫,以免对孩子的未来产生不良的影响。
- The End -
作者 | 汤米
编辑 | 一粒米
第一心理主笔团 |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
参考资料:Alexia E. Metz (2018).The influence of the number of toys in the environment on toddlers' play. Infant Behavior and Development, 50, 78–87.
文章来源:《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jkxlxzz.cn/zonghexinwen/2021/0413/72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