孩子为什么会悲观、抑郁,没人比这位心理学顶
美国心理学会会长,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·塞利格曼写过一本书叫《活出乐观的自己》,很多人都看过。
几年前,我就读过这本书,当时感触并没有那么深。这两年,经历了疫情与世界的“封锁”、教培行业的风波,看到了那么多大人小孩的快乐与不快乐,再次读到,居然有“醍醐灌顶”之感。
这本书,给我印象最为深刻是这样的一个概念:
你对身边事物的“解释风格”,也就是你怎么看待这件事情,决定了你是一个乐观的人,还是一个悲观的人。
不同的解释风格,导致了乐观和悲观的重大区别。
乐观者喜欢把“好事”解释成永久的、泛化的、与自己有关的原因,把“坏事”解释成暂时的、特定的、与外界有关的原因。而悲观者恰恰相反。
比如,悲观者如果数学考砸了,他会解释为:我永远都考不好(永久、泛化),我真笨(自我问题);而一个乐观者则会解释为:这次我的数学没考好(暂时、特定),试卷太难了(外界的问题)。
这也是后来流行的“成长性思维”的理论基础。
一个悲观者,如果能有意识地把悲观的解释风格转换成乐观的解释风格,即可“治愈”自己的悲观。
马丁·塞利格曼也是研究“抑郁症”的大家,对儿童的心理、情绪,尤其越来越普遍的抑郁症,特别关注。他有一个重要的观点:
孩子的解释风格一般在8岁之前形成,一旦形成,就不容易改变。
这也就是说:孩子会成为一个悲观的人,还是乐观的人,早期的教育与环境,非常重要。
今天,就来和大家分享这本书中的一些章节,让我们来看看:
孩子为什么会悲观,为什么乐观的孩子成绩好,以及为什么父母离婚会让孩子悲观?
以下文字节选自《活出乐观的自己》:
孩子为什么会悲观?
解释风格是在童年期形成的,那个时候所发展出来的悲观或乐观态度是基础性的,新的挫折或胜利经过它的过滤,最后变成一个牢固的思维习惯。
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超过7岁,他可能已经发展出一种解释风格了,而这种风格正在定型中。
孩子8岁时,解释风格就基本定型了。对这个世界就已经有了一种乐观或悲观的看法,而你又知道这种看法对他的前途、健康和成功是非常重要的,你肯定想知道他的看法是怎么来的,有没有方法可以改变它。
1、
妈妈怎么做,
孩子就会怎么学
孩子解释风格的来源有三种不同的观点,第一种观点认为它与孩子的母亲有关。
下面看看西维亚在她8岁的女儿玛乔莉面前的反应。她们母女正要进入停车场中的车子里。
在听她们的对话时,请特别留意西维亚的解释风格。
玛乔莉:妈妈,我这边的车门被人撞凹了一块。
西维亚:该死!你爸爸会杀了我的!
玛乔莉:爸爸叫你把新车停得离别人远一点的。
西维亚:该死!这种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。我真懒,不想抱着大包小包地横穿整个停车场,我总想少走几步路。我真是笨死了。
西维亚把自己痛骂了一顿,她的女儿在旁边一字不落地都听了进去。不只是骂的内容,就连骂的方式都是不好的。
玛乔莉听到妈妈闯祸了,妈妈很笨、很懒,一直都有坏运。这已经够糟了,但西维亚说话的方式比内容更有害。
玛乔莉听到的是对这件坏事的四种解释:
1.“这种倒霉事总是发生在我身上。”这是永久性的解释,西维亚用了“总是”。
西维亚的解释也是普遍性的,“这种倒霉事”,而不是“被撞”这件事,西维亚没有将这件事界定在一个范围内。
她的解释也有人格化的特点,“发生在我身上”,不是发生在任何人身上。西维亚把自己作为一个受害者挑了出来。
2.“我真懒。”懒是永久性的人格特质。懒在很多情况下是有害的,所以是普遍性的解释,而且西维亚把它人格化了。
3.“我总想少走几步路”是人格化的、永久性的解释,不过它没有普遍性。
4.“我真是笨死了”——永久性、普遍性,以及人格化的解释。
玛乔莉听到她母亲对一个坏事件的四种非常悲观的解释,她学会了用这种风格来看待世界。
每一天,玛乔莉都听到她母亲对发生的事情以永久性、普遍性以及人格化的方式进行分析。
文章来源:《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》 网址: http://www.zgjkxlxzz.cn/zonghexinwen/2022/0122/1189.html